

從鄭開公交到城際高鐵,鄭開融合發(fā)展20年間,兩地通勤時間從1小時壓縮至半小時內,不斷上演“商都-宋城”時空折疊的奇跡。
然而,隨著鄭開同城化發(fā)展的深入推進,市民往返鄭州與開封之間,對交通方式的經濟性與快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紛紛期待:鄭開之間,能否更快一些?
鄭開通大道,麥田變景區(qū)
時間回溯至2006年,即“鄭汴一體化”發(fā)展戰(zhàn)略正式提出的第二年,鄭開大道正式通車,鄭開公交同步開啟,自此拉開了兩城融合發(fā)展的序幕。
作為鄭州交運集團的一名資深客運司機,劉建自2010年8月起,已駕駛鄭開公交15載,每日往返于鄭州與開封之間,見證了鄭開兩地從“跨城”到“同城”的歲月變遷。
“最大的變化,莫過于鄭開大道上的紅綠燈大幅增加,公交車中途??奎c也增多了。”劉建感慨道。鄭開大道初開通時,40余公里的路程僅有4個紅綠燈。而今,從鄭州東三環(huán)至開封金明廣場48公里的路程上,紅綠燈數(shù)量已增至54個。
隨著同城化的推進,道路兩側逐漸聚集起居民區(qū)、商務區(qū)、旅游度假區(qū)等。
從河南省科技館(新館)到鄭州方特旅游度假區(qū)、建業(yè)電影小鎮(zhèn)、再到鄭州杉杉奧萊(中牟店)……劉建不禁感嘆:“十幾年前,這些區(qū)域幾乎還是麥田一片,如今的發(fā)展變化真是翻天覆地!”
20年間,交通拉近了兩地的距離
鄭開同城,交通先行。20年間,鄭開之間早已不止鄭開大道一條通道,市民兩地通勤也不再局限于鄭開公交。
在干線公路和高速公路方面,鄭汴物流通道、312省道、220國道、鄭民高速、商登高速等如同一條條紐帶,緊密連接著鄭開兩城,為人員和物資的流動提供了極大便利,對完善鄭州都市圈交通路網體系、加快鄭開融城步伐、改善投資環(huán)境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鐵路方面,2014年12月28日,鄭開城際鐵路(鄭州東站至宋城路站)正式建成通車,標志著鄭開兩城邁入了“鐵路同城”時代;2016年9月10日,鄭徐高鐵全線開通運營,鄭州至開封的時間距離最短壓縮至20分鐘,為兩地的旅游、商務等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3月15日,鄭開城際鐵路延長線(宋城路站至開封站段)正式開通運營,打通了鄭開城際鐵路直達開封主城區(qū)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鄭州東站至開封站最快僅需25分鐘,進一步拉近了市民兩地通勤生活的“心理距離”。同時,鄭開城際鐵路已實施“公交化”運行,乘車可不分時段、車次、車型,即來即走,既方便又快捷。
如此高密度、高標準、多層級的高效便捷交通網絡體系,不僅極大地方便了兩地市民的通行,也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發(fā)展成效。
數(shù)據(jù)表明,自2005年“鄭汴一體化”戰(zhàn)略落地實施以來,兩市區(qū)域生產總值之和從2006年的2488.8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17293.2億元,在全省的比重從20.1%提升至27.2%,對全省發(fā)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。
市民期待,盡快掃清斷頭路障礙
從“鄭汴一體化”到“鄭開同城化”,兩地之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,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待補齊的短板,并經常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。
鄭開大道和鄭汴物流通道因車流量增大、紅綠燈較多,“快速路不快速”的矛盾日益突出;鄭州平安大道向東、開封東京大道向西則雙雙成了“斷頭路”……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市民的出行效率,也制約了鄭開同城化的進一步發(fā)展。
除了“斷頭路”問題,市民還對交通方式的多樣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有市民建議,將鄭開城際鐵路進行地鐵化改造,與鄭州地鐵網無縫銜接;也有市民建議,將鄭州地鐵8號線向東延伸至開封市主城區(qū),以更好地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。
短板如何破解?近日,鄭州市交通運輸局在對市人大、政協(xié)委員相關議案提案的回復中給出了積極回應。
其中,《關于加快鄭開大道快速化的提案的答復》中表明,鄭開大道將采取平交口改造、下穿過街通道及節(jié)點立交等方式解決擁堵問題,一期工程平交口改造33處,方案已獲批,進入招標階段;有關部門也正對鄭州地鐵8號線東延至開封進行可行性研究,爭取將其納入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(guī)劃中。
此外,《關于加快鄭開大道快速化的提案的答復》中還提及,隴海路東延(東四環(huán)至新G107段)快速化改建工程已納入《鄭開(蘭考)同城交通優(yōu)化實施方案》,項目建成后將加快推進鄭開同城化發(fā)展進程,促進鄭開交通一體化互聯(lián)互通。(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記者王訪賢文/圖)